在問題食品、垃圾食品、有毒食品危害人們健康的時候,有機食品成了人見人愛的"大眾情人".正因此,一些不法商家紛紛打起有機認證的歪主意。一些正規認證機構大肆倒賣有機證明,一些行業組織也打著"認證"的幌子變相收錢,而一些商家盲目迷信各類證書,使許多食品"掛羊頭賣狗肉",有機食品變成"投機食品".于是,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價18元、一斤大米賣50多元……這樣的"投機食品"比普通食品貴5~10倍。
記者近日走訪了山東、廣西多家超市調研,發現消費者對"什么是有機食品"的回答"五花八門":"包裝上有’有機’二字"、"標價比普通食品貴很多"、"口感好、有營養、無污染"……由于認知模糊,一般消費者很難判斷有機食品的真假。
根據超市提供的信息,記者聯系上一位常年在北京、山東、廣西等地做"有機食品"收購、加工、包裝的經紀人劉剛。他表示,有機食品行業之亂,關鍵是認證環節隨意性大。
"像中綠華夏、南京國環等知名認證機構還可以,但對不少認證機構來說,你只要花兩三萬塊錢,基本就能拿下有機食品認證。"劉剛透露,交了錢,一些認證機構或中介公司會派專人幫助"搞掂"申請、文件審核、實地檢查等認證全流程。
不僅如此,因受利益驅動,有些認證機構甚至主動找加工企業花錢買有機食品認證。
根據劉剛提供的線索,記者聯系到上海一家包裝印刷公司。在電話中,對方直言,可根據客戶要求印制"有機認證""綠色認證"等各種標簽,也可以將"有機認證"直接印刷到包裝盒上,根據包裝材質不同單個費用從幾毛錢至幾百元不等。
因為認證環節不規范,導致"有機食品"滿天飛,行業誠信度下降。劉剛說:"有的企業收購普通食品,經過簡單加工包裝后,干脆直接貼上假冒有機認證標識,這樣做獲利往往翻番,個別品種甚至超過500%."
不可否認,食品通過認證,可以讓食品憑證獲得較高的價格,對商家形成激勵,從而促進有機食品的生產;也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權。但認證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有利于商家發展;否則,有損商家的形象。而今,有機食品認證遭受到利益支解,淪落到花錢就能買證的地步。如此認證亂象,暴露了食品認證管理的混亂以及商家喪失誠信原則和社會責任意識等諸多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記者聯系到負有監管責任的國家認監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按照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認監委應組織地方認證監管機構對有機產品認證,但目前有機食品監管體制還不完善,僅靠認監委一個部門很難進行"全覆蓋監管".
山東省農科院農產品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曉燕則表示,目前我國有機食品認證資質審查不嚴,特別是一些中介公司也在承攬認證業務,擾亂了有機食品認證管理體系,應當引起重視。當務之急是專項整治認證領域之亂,同時重拳打擊假冒有機食品,將違規經營者逐出市場。
有機食品也叫生態或生物食品等,是目前國標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有機食品通常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目前經認證的有機食品主要包括一般的有機農作物產品(例如糧食、水果、蔬菜等)、有機茶產品、有機食用菌產品、有機畜禽產品、有機水產品、有機蜂產品、有機奶粉采集的野生產品以及用上述產品為原料的加工產品。國內市場銷售的有機食品主要是蔬菜、大米、茶葉、蜂蜜、羊奶粉等。
食品專業防偽機構:標一防偽 |